煤炭行业:冶金煤价格新年第一跳
kj
2025-04-05 05:16
-------------------------------------------------------------------------------- [1] 刘兵在2001年人类知识:关于学科与问题的回顾与展望会议上的讲话 [2] 俞可平,2000,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xxvii]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其主张公私法在权利义务关系及其种类、法律原因、关于人、物及事业等方面均具有共通性,此即公私法转换的法理基础。
[xii]博登海默也认为,成为法律之命令并非均由国家立法机关直接颁布,亦可通过得到主权者授权之官方机构予以颁布。《民法总则》10条中广义法律的展开,包括但不限于违反强制性规定之民事行为效力、违反保护性规范之侵权责任、物权法定原则下的物权规范体系构建等命题。低级规范的创造由高级规范决定,高级规范又由另一更为高级的规范决定,最终构成法律秩序的统一体。释字第216号[xlvi]进一步强调,为释示之行政命令,法官固可予以引用,但仍得依据法律,表示适当之不同见解,且若法官于裁判时引用该行政命令时,当事人即得依‘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法第4条第1项第2款[xlvii]之规定申请解释。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民事司法适用之形式要件。
[xlii]私法亦得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公法。[xli]部门立法,往往会既设置相对人之权利义务,同时赋予公权主体之权力与责任,造成诸多立法兼具公私法性质。目前,应急工作办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设立,但具体职责没有明确,人员与设备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果很多人都害怕某个风险,你可能不会质疑有无必要如此惊惶,以免显得愚蠢。研究人员还发现,恐慌对公众理性决策所造成的种种干扰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来起作用的。他概括了15组,共30项风险特性:无法控制与能够控制、致命性与非致命性、全球灾难性与非全球灾难性、令人担心与不令人担心、损害后果的不特定性与特定性、对下一代具有高度的危害性与低度危害性、很难减少与容易减少、风险会增加与减弱、自愿遭受与非自愿遭受、能够观察到与不易观察到、不为暴露其中的人所知与可以所知、影响的即时性与缓慢性以及不为科学所知与为科学所知。[54]相同的情况,在我国也发生。
1.既然公众极易对极端事件形成恐慌心理,并极有可能要求政府作出过度的反应,那么行政措施的制定者就不应当机械地对公众的要求做出回应,而应当对公众的要求加以反思、评估和过滤。当然,有时面对极端罕见的危机事件,这种长期机制也会失灵,此时就需要考虑下面三种策略。
本来不清楚这件事的卡尔就会想:如果艾伦和贝蒂观点一致,那么这个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即当一项行政措施适用期间结束时,除非对其继续适用的必要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审议,并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重新使其生效,否则立即失效。就恐怖事件而言,由于公众没有很好的理解与恐怖主义有关的风险,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所发生的恐怖事件都会被公众视为是灾难的兆头,从而产生非常强烈的心理上的、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影响。该理论假设失望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
[36]研究人员还发现,情绪对人们的风险决策的影响与其强度有重大关系,即相对较低强度的情绪在人们风险决策中扮演顾问者的角色,而强烈的情绪则可能排除人们对风险的理性思考。真相却是,由核事故造成的恐慌所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该事故本身。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当公众经历了危机事件的打击之后,不清楚下一次危机事件是否会发生时,往往运用可得性启发来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即最容易被公众所想起的事件通常被误以为这个事件经常会发生。即使难免会损害了许多无辜者的权利,也会促使行政机关采用符合比例原则的行政措施。
研究人员通过人们购买保险的行为加以说明。因为这些危机的风险一般具有新颖性、短期间内不为人所知等特性,比如人们将非典形容为来无影,去无踪的病毒,有关这些危机的小道信息极易在人群中流传,从而产生连锁效应。
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布鲁斯·阿克曼所提出的类似于自动扶梯那样不断上升的超级多数投票机制就是一种防止由极端事件引发的恐慌而造成政府权力无限扩大的自我限制机制。[20]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的恐慌心理是人脑特定部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2] 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是考察作为个体的公民对极端事件风险的恐慌性认知,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有时一个组织、团体、甚至是整个社会对极端事件的风险都会产生恐慌性认知,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恐慌症。在另一个极端,对于那些只能引发暗淡心智图像的危险,人们不太愿意投保险。[56]参见潘国林、向秋秋:《无谓恐慌比非典更可怕——专访著名心理专家金盛华》,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6日第5版。社会和文化模式研究组织和文化的改变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就我国而言,属于这一家族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的大雪灾、汶川大地震、奶粉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等。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风险微不足道,你也可能不会通过言语或者行动来表示反对,以免显得不理智。
昆鲁斯(Kunreuther)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某一风险的比例在十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和一亿分之一之间发生变动时,公众对其认知不会发生改变。2.既然行政措施的制定者意识到自己的恐慌情绪有可能会带来措施制定上的偏见或非理性,那么他们就应当进行自我限制。
[71]当然,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方式有时未必能够奏效。为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政府应当设立一个常设性的风险管理机构。
See Loe- wenstein G F, Weber E U, HSee C K, Welch N.,Risk as feelings. Psychology Bulletin, Vol.127, 2001(2)pp.267-286. [29]See Loomes G, Sugden R.,Regret theory: An alternative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Economic Journal, 1982(92).pp.805-824. [30] See Ritov I, Baron J., Reluctance to vaccinate: Omission bias and ambiguity,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f 1990(3).pp.263-277. [31] See Bell D E.,Disappointmen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Operations Research, 1985(33) pp.1-27. [32]参见庄锦英:《情绪与决策的关系》,载《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尽管宝鸡市在外打工人员共22万多人,当时,返回人员已经达到13000余人,其中从北京、广东、山西等重疫区回来的人员高达1万多人。
此外,美国学者也提出了严重危机这样的概念,即当一个社会面对一场规模与以往不同、成因前所未知的危机。18世纪的博弈论[25]、20世纪中叶的预期效用理论,以及20世纪60到70年代的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等关于人们在风险状态下的决策理论都缺少情绪的内容,特别是排斥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注释】 本文获马怀德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保障系统》(项目号:90924028)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再过2个月,国会中的多数赞成票就应当达到70%。
为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因此,如果我们超越了恐怖事件的表象,将目光转移到那些具有新的、难以控制的、极端严重的社会危险时,就会发现恐慌理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这是因为,既然行政机关在极端危险事件结束后需要从自己的财政预算中承担对无辜者经济赔偿,那么这就会促使行政机关收集更多的信息,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制定自己的措施,避免盲目性。因此,这就需要从更基础的层面来治理风险,即建立一种长效的风险治理与评估机制,而不是等到极端事件发生后再进行临时的治理与评估。
9·11恐怖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比如,在我们决定其来源之前,突然和不可期待的噪声就能够产生恐慌。
[60]当某一事件的风险不为公众所认识,而公众仅凭道听途说形成自己的看法时,信息连锁效应就开始产生了。运用决策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包括恐慌在内的情绪在公众的决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57]2008年我国奶粉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是颇为严重。风险的这种社会放大效应类似于涟漪效应——在一个平静的池塘中扔下了一块石头,涟漪向外扩散,不断波及其他水面及水面上的事物。
这些专家的任务是经常性的评估各类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规制的优先顺序,并有权将相对严重的风险公开,以便教育公众。即便美国司法部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政府对大量的可疑人员的拘留都是基于一些不可靠的传闻证据,大规模的拘留运动失败了。
[43]美国学者凯斯· R ·孙斯坦(Cass R. Sunstein)也认为,公众对危机事件的风险的判断经常受到可得性启发的影响。[1]无独有偶,在经历了非典半年多的肆虐后,千龙新闻网的一位记者坦言:事实上,现在看来,‘非典恐惧综合症比‘非典本身的毒力更大,蔓延的范围也更广。
[43] See Tversky, A.and D. Kahneman.,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1974(185).pp.1124-1131. [44]参见[美]凯斯· R ·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人一生下来就对蛇、蜘蛛等感到害怕。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16]根据FTC的准则,这种选择包括内部二次使用(例如向消费者再次进行营销)和外部二次使用(如向其他实体公开数据)。
作为一种法律程序,督促程序当然也存在证明责任问题。
罗温斯顿等人(Loewen-stien, G.)认为,在某些极端事件中,人们之所以会全然拒绝计算风险,反对采取任何冒险行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极端事件的可能后果被认为是极度恐慌或具有灾难性。
但是,这种解决方案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64] 通过信息连锁效应和声誉连锁效应,公众对极端事件的风险就形成一种集体的恐慌症,出现心理学上所说的团体思维现象,即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试图调整自己的观点以和他们所认为的该团体的共识相一致。